语言日记 2021

堆一堆延时碎碎念。

1.15

听播客里再次提到语言,便在评论里推荐了多和田叶子的随笔《和语言漫步的日记》。主播MT在回复中贴了作家的采访链接,是一则日英德三语的视频采访。在倾听的过程中,我的大脑也跟着在三语之间切换,用外语而非母语理解着她说的话,于是立刻做了听译。以我的水平未必能读懂她的所有小说,但她的随笔和精力无疑让我对语言的兴趣更进了一步。

1.28

浏览招聘网站时看到游戏翻译的岗位,要求150分以上的N1成绩外加CATTI证书。岗位本身不适合我,但它提到「声优合作跟进」让我突然来了兴致。于是深夜在室友群里立下flag,「过两年想去考个日语CATTI」。

1.29

把「了解日语笔译」和「通关XX个游戏」一起写进了年度计划表。仔细一想,小语种只有一年一次,今年上半年显然功力不够,至少等明年吧。不知道彼时的我能不能有用日语写出句子的自信。

2.1

看到友邻转发mercari企划未读的几篇,便尝试译了丝山秋子的「一人で二つ」,说实话光是标题就费了半天脑筋。既然一年级德语可以练习翻译,那么一年级日语也可以。所有的翻译都是练习。

2.3

frkw的专辑没有在国内上架,只好去谷歌保存下歌词慢慢研究。说要研究,不仅是因为那远大于我词汇量,更是因为那一首首歌构建出的世界需要我钻进去慢慢消化。今天读了最后一首for fairytale,不知不觉开始敲键盘,一边在记忆中搜寻韵脚,一边笑自己「又在干老本行」。

高中英语节翻译Your Song的我,深夜爬起来翻译IIU的我,为了安利而翻译Forever Young的我。这大概是我最快乐的时刻之一。

2.4

去书店找CATTI参考书没有找到,就把看到的两本讲翻译的买了回来。一本是《日汉笔译教程》,一本是中级口译的《翻译教程》。边看例句边思考划线部分的译法,有种奇妙的感觉。好像在视线扫过那些短语的同时,它们会自动抓住储存在脑海中的中文,一种意外的、前所未有的灵活的体验。莫名想起多和田叶子提到过的一段对话(虽然是不同的语境),「在我们的头顶上,思想们在任意地交流」。

2.5

因为字幕组的事,大家对翻译的讨论又热闹了起来。早早听说过「母语水平决定翻译高度」的理论,我想这句话大概是建立在大家外语水平相近的基础上,假设译者都能准确理解一段外文,那么译文可能因中文表达力而有所差距。但是,能多大程度将外语理解透彻,这道题本就没有标准答案,或者说是没有尽头的。

2.6

去书店建了和语言相关的书单,翻翻找找看到「译家之言」系列,一下子多了好多想读的书。虽然以前上过英语和德语的翻译课,自顾自瞎搞了很多年,却很少在课外认真地研习语言和翻译。我喜欢语言,但我又十分畏惧它。通常完成一篇翻译会晾一晾再查漏补缺,但时间久了便不敢阅读自己写下的文字。它们也许属于我,却本不属于我,这种僵持感会让我心有不安,担心在通读过程中会有词汇突然跳出来,指责我没有将它安顿好。也许会一直这样僵持下去吧。

2.7

看到《桥畔译谈》的作者是港中大翻译系的金圣华老师。放弃翻译的Offer时,我在日记里写:

一直在找从语言慢慢移动到新传的方法,实习和活动好像都沾点边,又好像完全不够,只是默默希望某一天会从量变到质变。之前有那么几天真的准备去隔壁读翻译了,但最终还是没有接受,不是因为不喜欢或不好,是因为歪路走到现在了,不想轻易妥协吧。高三保送时在德语、英语后面第三志愿填了韩语,但一提交就担心不要真的让我去读。也不是因为不喜欢。只是既然存在所谓第一志愿,当然是在为了它而努力。

现在想想,那样的决定是需要很大勇气的。我依然很喜欢翻译,但是当时的选择也没有错。

2.13

读角田光代的随笔。第一篇讲到她小时候阅读外国文学,感觉翻译小说中出现的景色、食物与日本不太一样,难以想象书中食物的味道,让习惯用五感阅读的她无法完全了解那些故事。

这和金衍洙作家那篇随笔中的体验有些相似。翻译时我还似懂非懂,现在有些明白了。「他们能够阅读文字,但未必能理解。要想读懂文学, “阅读”和“理解”这两步缺一不可。」

开始玩动森就有这种感觉。因为游戏给每种栅栏标注了名字,我走在路上也会忍不住多看几眼栅栏。

2.25

读余光中《翻译乃大道》,顺道听了跳岛聊翻译的那期播客。

突然想起里尔克《给青年诗人的信》。学德语前初读时总觉得读来哪里不对,后来读了些原文确认了猜想。然而译文金句流传多年,大家也都说冯至的译本是佳作,这样的情况下后人有机会指正吗?

金爱烂的《老爸,快跑》译本遭诟病的一点,是译者矫枉过正的本地化尝试,便利店名称都被替换为国人所熟悉的对应物。

3.14

日本人写东西好喜欢用「重叠在一起」这个说法。

3.25

还挺喜欢「搜索一个潜意识蹦出来的用法时发现有不少语料」的感觉。

3.27

怎么办!我又开始想买教材了!

好的买了。

列个二笔清单

  • 翻译辨误1
  • 翻译辨误2
  • 综合基础700题
  • 实务基础1200题
  • 二级笔译模拟试题(10天)
  • 综合能力教材配套训练(复习)
  • 实务教材配套训练(复习)
  • 英语笔译常用词语应试手册(16章)
  • 译海一粟(18章)
  • 翻译乃大道
  • 因难见巧
  • 翻译研究
  • 翻译漫谈
  • 汉英翻译技巧示例
  • 灵活与变通
  • 英汉实意翻译案例讲评
  • 突破汉英翻译二十讲

3.30

读《翻译辨误2》,第一篇就提到「A History of the World in Six Glasses」,是读《食物的语言》时刚刚点了「想读」的书。 一直没搞懂为什么不让译「它」,没法避免用「它」来指代。

4.11

决定早上9点到11点的时间来做综合练习题。 虽然第一天就睡过头了。

4.14

综合那本做完了,跳过了一些阅读题。完型答案还有错。 二笔实务教材的例句快被我当改错题做了。怎会如此。

4.15

听了陈英老师的采访,她把翻译和运动作了对比,每天要适度,要感觉到自己身体的信号。她还说开始运动之后不仅时间管理做得更好,感觉头脑也更聪明了。

4.17

以前只会在读欧美著作时觉得翻译不对劲,对日韩作品接受度较高。最近看了几眼日语笔译教材,竟然在读日本文学时也忍不住吐槽翻译了。

今天读了吉本芭娜娜的随笔集《想想下北泽》,没有什么打动的地方。读着不顺畅的另一个原因就是断句,长长的句子让人喘不过气。

4.25

第一次去单向空间,听了施小炜老师和孔亚雷老师的对谈。

「翻译是最大程度的精读。」

「人类交流的历史,其实就是翻译的历史。」

4.30

昨天一口气(重)读完了《无爱的世界》,今天终于把磨蹭许久的长访谈翻译完啦。

五月的书就五月再见吧。(但是五月过去了实体书还没发货!)

5.4

二笔综合感觉没什么大问题,只要阅读能适应电子屏幕。

实务真的又想好好复习又想偷懒,每天花三个小时真的没有耐心啊。

心烦意乱。

6.4

读《话/镜》。

「不同语言的本质区别在于必须传达什么,而不是可以传达什么。—— 罗曼·雅各布森」

6.23

考前打开的《译境》,恨自己没有一口气读完,差点就押题了!

附录里讲到彭斯的玫瑰,讲到“原文四个字不能保证译文也四个字”,我顿觉后背发凉……Love is a rose是几个字?

我记得我写了五个字,然后才把前文「爱是玫瑰」改成了「爱情是玫瑰」,可这句话明明只有四个单词。我怎么会犯这么低级的错误?也有人说原文本身就写成了five……

6.25

跟一个弟弟讲英语,聊着聊着就扯到了日语,他说日语听起来都差不多。 ——听说“不在”和“狗”就是一样的 ——哦哦,因为都是いぬ吧 ——是一本讲编字典的小说里看到的老式笑话 ……诶?诶诶?这题我会!(・ω・)ノ

6.27

《逗号女王的自白》 性别这章最后讲的是作者家里的故事,看到这里忍不住暂停了一下。

小时候只是学了「sibling」代表兄弟姐妹,既没有追究为什么汉语没有对等的、同时表达这几种身份的词,也没有想过为什么英语不在乎这个词中的细节问题。

日语也有「兄弟姉妹」,但骨科碟告诉我「兄弟」包含了姐弟/兄妹等等关系,即「父母的孩子」。所以被问到「兄弟はいますか」时,回答「はい、妹がいます」也没有问题。直译成英语就不行。

同理韩语有时也用「형제」表示「형제자매」。而韩语里男女称呼哥哥/姐姐都不一样,还有统称弟弟/妹妹的「동생」,再细分为「남동생/여동생」之类的。

反倒是汉语里,据说有些地方会用「姊妹」泛指兄弟姐妹?至于本该更加直白的「同胞」……你有多少同胞?(大概十四亿)

之前有部电影简介里提到two sisters and their brother,没看过具体情节就无法判断是哥哥还是弟弟。如果韩国人只说有「동생」,就要多问一句男女,显然不能直接用汉语的「弟妹」来指代。

好像又回到《话/镜》里说的,语言的区别在于哪些信息必须传达,哪些可以留有余地。

6.29

《在语词的密林里》是又一场语言漫步。

几十年后再看当下转瞬即逝的流行语,是会认同「语言环境好到不能再好,语词的丰富简直无与伦比」,还是会批评「不得其解的语词是没有信息价值的」呢?

8.12

二笔过了!

8.15

你好,日语,我回来啦!

9.11

看那些翻译书还是有用的。比如在见到直译的烂句子的时候可以轻易生气。

11.5

看Run on: 「刚才看的是大概十年前的翻译。这么多年都能改朝换代了,何况是人的语言呢。毕竟语言本来就是在不断消失和诞生的。」